新加坡神單(IUL)即將引進至台灣的OIU?OIU搶灘國際,金管會這盤棋下的贏嗎?

2025/03/14

大家好,我是承馨家族辦公室的小馨,20年銀行經驗的財經老兵,也是你們喜愛的好夥伴!最近金管會丟出一枚震撼彈:鬆綁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 (OIU),開放銷售新加坡超火紅的「指數型萬能壽險」(IUL , Indexed Universal Life)。這消息不只攸關保險業的未來,還可能影響我們的理財選項。

今天我將用簡單易懂的方式,帶你拆解這政策的來龍去脈,加入我的獨家看法,幫你看懂這場「國際保單爭霸戰」的潛力與風險!

一、OIU為何淪為「扶不起的阿斗」?

先來聊聊OIU是什麼。國際保險業務分公司 (OIU, Offshore Insurance Unit) 是金管會2015年推出的計畫,目標是讓台灣壽險公司賣保單給外國人 (比如東南亞客戶或中國客戶),原本想打造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。

它的賣點很誘人:保單收入免徵營業稅、所得稅,成本低到讓人流口水。原本想吸引大量外資進入OIU保單,但網網理想很豐滿,現實卻很骨感。根據金管會最新數據,2024OIU全年只賣出4張保單,保費收入115萬美元,創下七年新低,平均下來一張保單不到30萬美元,真的有夠慘!

為什麼會這樣?簡單來說,因為OIU的商品沒吸引力,市場太小眾,設計又跟不上國際潮流,像是香港、新加坡的熱門保單早就把台灣甩在後頭。資料顯示,OIU原本想吸引外國人來台買保單,但業務推展不力,15家有執照的壽險公司中,現在真正還在經營的只剩6家。這次金管會終於坐不住了,決定引進新加坡的明星商品「指數型萬能壽險」(IUL),試圖讓OIU起死回生。

二、IUL是什麼?為什麼在新加坡紅到不行?

「指數型萬能壽險」(IUL, Indexed Universal Life) 可不是一般的壽險,而是結合保障與投資的「雙面高手」。它的設計很聰明,把保戶的錢分成兩個帳戶:

固定利率帳戶:穩穩賺固定利息,像定存一樣安全無虞。

指數帳戶:追蹤市場指數 (比如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),指數漲你跟著賺,指數跌則有「下檔保護」,投資部位的本金不會因投資而虧損。

這款保單的最大亮點是「上檔機會、下檔保護」:市場好時賺波段收益,市場差時保本不賠。因為是壽險,每月會扣一點「死亡成本」,身故保障在保單有效存續期,也不會因市場波動縮水。根據新加坡保險業的資料,這種保單在當地高資產族群中大受歡迎,因為它滿足了「穩中求勝」的理財需求,兼顧收益、安全和保障,簡直是「保單界的勞斯萊斯」。

台灣其實有萬能壽險,但傳統版本只有固定利率,少了指數帳戶的靈活性和賺頭。IUL就像進階版,難怪新加坡賣到翻天,台灣卻只能望洋興嘆。

三、金管會這次鬆綁什麼?目標是什麼?

這次金管會修法有兩大重點,簡單來說是「鬆綁加規範」:

準備金接軌國際:過去OIU保單受台灣準備金規範限制,設計空間小。現在開放參考新加坡精算準則提存準備金,讓業者能做出更具競爭力的商品。

避險有條件放行:IUL的指數帳戶靠衍生性金融商品 (像是期貨、選擇權) 避險,確保「下檔保護」。金管會同意這需求,但要求首次操作要送避險計畫給保險局審核通過。

這政策瞄準的是OIU的翻身。金管會希望透過引進IUL,讓OIU賣給境外人士 (初期不開放國內銷售),最快第三季 (7-9月)上架。根據《經濟日報》報導,至少一家大型壽險公司已表態有興趣,顯示業界對這新商品有期待。但問題來了:為什麼不先讓國內民眾買,卻要推OIU去國際市場跟新加坡硬碰硬?這邏輯讓人摸不著頭緒。

網上評論指出,台灣民眾不能直接去新加坡買IUL (境外保單受限),國內壽險公司在設計上又沒競爭力,成本又偏高 (利差、費差、死差),OIU過去的失敗也證明這點。現在金管會不引進國內市場,反而推OIU直球對決新加坡,感覺像在玩一場高風險賭局。

四、這對保險業和我們有什麼影響?

對保險業來說,這是個雙刃劍:

利多:免稅優勢加上IUL的國際熱度,OIU有機會搶攻東南亞、大陸的高資產客戶,保費收入可能翻倍。金管會還把預告期縮到14天,顯然想快馬加鞭。

挑戰:開發IUL需要調整系統、訓練業務員,還得讓避險計畫過關,準備期至少數個月。更別提跟香港、新加坡競爭,台灣在產品設計、產品競爭力、保險公司品牌和服務效能上還差一大截。

對我們普通人呢?短期內沒直接影響,因為IUL只限OIU賣給外國人。但長期來看:

商品升級潛力:如果OIU賣得好,金管會可能考慮讓國內壽險也賣IUL,給我們更多理財選擇。

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推進:這是金管會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一環,成功的话,台灣金融地位提升,對經濟是加分。

五、小馨的獨家看法:機會大還是風險高?

以我20年銀行經驗和財經觀察,這次金管會的策略有創意,但風險也不小。以下是我的分析:

機會:

借鏡成功:新加坡IUL的熱銷證明這商品絕對有市場,OIU若能複製這模式,加上免稅優勢,可能搶到一塊國際大餅。

政策雄心:這是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計畫的延續,顯示金管會想讓台灣金融業站上國際舞台的野心。

創新起點:鬆綁準備金和避險規範,或許是引進更多國際商品的第一步。

風險:

競爭力存疑:台灣壽險業在商品設計、成本控管上本來就輸新加坡,OIU就算賣IUL,憑什麼搶客?服務和行銷得全面升級才行。

避險挑戰:衍生性商品避險聽起來很厲害,但操作不當可能讓保險公司賠錢,甚至波及保戶。金管會要求審核是對的,但業者能不能玩得轉是關鍵。

國內需求被冷落:網上不少聲音認為,民眾對這種保單有興趣,金管會卻不先推國內市場,反而讓OIU出海挑戰強敵,策略有點本末倒置。

給夥伴們的建議:

投資人可以關注有OIU業務的壽險公司 (像國泰、富邦、新光),它們可能因政策受惠。理財愛好者則多留意後續發展,說不定IUL未來會登陸國內。我個人覺得,金管會應該先讓國內試水溫,練好內功再出海,勝算會更高。你們怎麼看?留言跟我聊聊吧!

【總結】:OIU能否靠IUL翻身?

綜合新聞、網上資料和我的觀點,金管會這次鬆綁OIU、引進新加坡IUL,是台灣保險業試圖突破困境的一招。短期內,它可能幫OIU拉抬業績,吸引境外客戶;長期看,若成功借鏡新加坡經驗,或許能帶動國內保單升級,提升台灣金融競爭力。但這盤棋風險不小—直接挑戰國際強手,在沒補足自身弱點前,成敗還得看執行力。

對夥伴們來說,這不只是新聞,更是觀察台灣金融轉型的好時機。小馨會繼續追蹤OIUIUL的後續進展,下集會更深入的介紹新加坡的「指數型萬能壽險」(IUL),看完就知道IUL為何會被金管會看上,千萬別錯過哦!

(新聞來源 : 工商時報/台北報導 2025312)

美國升息壓通膨,但為何美國股市不跌反漲?

(圖片來源:CANVA 授權圖庫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