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近幾年中國印鈔狂潮卻通縮?】小馨解謎:貨幣超發為何沒燒起通膨火?
哈囉,大家好!我是你們的財經好朋友,承馨家辦的小馨!今天要來跟我們的好朋友聊一個超燒腦的問題: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貨幣發行量 (M2) 高達310兆人民幣,遠超GDP兩倍,按理說應該通膨爆棚,為什麼反而出現通縮 (通貨緊縮)?這聽起來像經濟界的怪談,對吧?
美國:貨幣供應量 (M2,包含現金和存款) 約22兆美元。美國GDP約28兆美元,M2占GDP比例約78%。
中國:M2約310兆人民幣 (約44兆美元,假設匯率1:7)。中國GDP約125兆人民幣 (約18兆美元),M2占GDP比例超過240%。
小馨今天會用簡單易懂的方式,拆解這背後的邏輯,再加上我的看法,幫你搞懂這場「印鈔悖論」!準備好了嗎?我們一起來揭秘吧!
先搞清楚:什麼是通縮?
通縮是「物價持續下跌,錢變值錢」的現象,跟通膨相反。官方數據顯示,中國2023年CPI一度跌到負數 (如-0.3%),2024年也沒強勁反彈,徘徊在0-1%低位。這跟貨幣超發 (M2從1990年的1.53萬億漲到2024年的310萬億) 完全不搭,正常來說,印這麼多錢應該推高物價才對,怎麼會通縮呢?
中國貨幣超發為何沒引爆通膨?
答案藏在錢的流向和經濟結構裡。小馨幫你整理幾個關鍵:
錢被鎖在房市和基礎建設,沒進民間消費市場
中國過去20年,貨幣超發多砸進房地產和基礎建設。比如地方政府借債蓋基礎設施、開發商囤地建樓,這些錢變成鋼筋水泥,沒流進超市、餐廳。
房價這兩年不升反降,嚴重打壞中國人對房地產只漲不跌的認知,但多餘超發的貨幣沒有流入推升房市,造成房價下跌,而向來以貸款槓桿來操作的中國房開商們,更因為沒有上漲的不動產價格來讓它們舒緩債務,造成滿手貨幣的金融機構,也不敢將錢放出來進入市場 (消費者)。
小馨看法:我覺得水龍頭被金融機構控制住,加上之前房市吸飽了,沒有水流進消費市場。需求疲軟,老百姓不花錢
2022年後,疫情封控傷了經濟,失業率高 (青年失業一度超20%),大家信心崩了,消費力直線下滑。
房地產泡沫破裂,很多人財富縮水,還房貸壓力大,更不敢花。2023年居民儲蓄率衝到30%以上,錢全存銀行不動。
地方債 (城投債) 的洞太大,估計有60兆人民幣,而中央政府超發的貨幣,都直接在金融機構間流動 (用於還債),根本沒進入市場,
小馨看法:貨幣多沒用,花不出去就像死水,我認為這是通縮的主因。
產能過剩,價格打不上去,供給側改革失敗
用供給側來拉動GDP是中國經濟官員的固有思維,前總理李克強在其任內力主供給側改革,但沒有成功。而中國是「世界工廠」,工廠效率高、產量多,但內需跟不上,東西賣不掉只好降價。比如鋼鐵、家電,供過於求,價格反而跌。
出口也受阻,歐美需求減弱,外銷不振更壓低物價。
小馨看法:我覺得這像開店賣貨,貨太多顧客少,只能賠本清庫存。
貨幣流通速度慢下來
經濟學說,通膨 = 貨幣量 × 流通速度。中國M2雖多,但流通速度 (錢換手的頻率) 從2000年代的1.8掉到2023年的0.5左右。
錢被企業和政府囤著,或老百姓存起來,沒在市場跑,通膨自然起不來。
小馨看法:這就像車多路堵,馬力再大也跑不快,我認為速度才是關鍵。
通縮背後的真相:超發的假象
中國貨幣超發沒推高通膨,反而引來通縮,核心是「錢沒到該去的地方」。美國印錢進消費市場,通膨立馬反應;中國印錢進資產和清償債務,消費端卻冷冰冰。2023年房企爆雷 (像恆大)、地方債務超60兆人民幣,經濟像被抽乾血,企業不敢投資,老百姓不敢花,通縮就來了。我覺得這像把油倒進壞引擎,油再多車也跑不動。
小馨的看法:通縮是警訊,怎麼應對?
這現象讓我有幾個想法:
通縮比通膨更麻煩
通膨高還能升息壓,通縮卻難救。物價跌、企業賺不到錢、裁員、惡性循環。我覺得中國現在像踩進泥坑,掙扎越深。
房市綁架經濟
貨幣超發全壓在房地產,泡沫一破,通縮就爆。我認為這是政策失衡的後果,長期看風險超大。
短期難翻身
政府2024年推刺激 (降息、發消費券),但信心不回來,錢還是動不了。我覺得得靠時間重建信任。
怎麼保財富?
我建議降低人民幣資產的持有,黃金、美元資產能抗通縮。消費品價格低時,可以囤點耐用品,省一筆。投資股票得挑能賺現金流的,像消費龍頭。
結語:貨幣超發 ≠ 通膨保證
中國310兆貨幣發行量沒燒起通膨大火,反而掉進通縮坑,關鍵在錢沒流進消費,而是卡在房市和債務。小馨覺得,這提醒我們經濟不是單純印錢就行,流動性和信心才是命脈。懂這些,能幫你在亂局中穩住財富!大家怎麼看?留言跟我聊聊吧!喜歡這內容,記得按讚、訂閱,我們下次見!
提醒:小馨不是財務顧問,投資前請諮詢專業人士!
May wealth and wisdom be with you!

(圖片來源:CANVA 授權圖庫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