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小馨,承馨聯合家族辦公室的創始人,擁有20年銀行經驗。今天要跟我的夥伴們聊一個很重要的財稅話題—台灣個人受控外國企業 (CFC) 制度,尤其是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針對112年度申報發出的最新提醒 (財政部北區國稅局/2025-02-17)。自2023年1月1日CFC新制上路,個人海外投資的稅務透明度大幅提高,漏報可能帶來麻煩。這篇文章會用簡單易懂的方式,拆解這制度的關鍵,加上我的看法,讓你們知道怎麼應對,避免被國稅局盯上。準備好了嗎?一起來搞懂這場「海外財富大考驗」!
一、CFC制度是什麼?你的海外公司逃不掉
CFC (Controlled Foreign Company,受控外國企業) 制度是台灣反避稅的大招,自2023年1月1日正式開跑。簡單說,如果你或你的配偶、二親等內親屬 (像父母、兄弟姊妹),在當年12月31日合計直接持有某海外公司10%以上的股份或資本額,這公司就可能是你的CFC。這些海外公司的「營利所得」,得併入你的個人基本所得額,在每年5月申報所得稅時一併計算基本稅額。
為什麼要這樣?因為很多台商把錢藏在低稅率國家 (像開曼群島、香港),不分紅就不用在台灣納稅。CFC新制直接打破這招,不管分不分紅,只要你控制這公司,賺的錢都得報稅。我在銀行20年,看過不少第一代台商客戶用海外架構避稅,但這次政府顯然是玩真的,所以第二代接班人要面臨這個早期海外架構的進一步優化。
二、怎麼算CFC所得?公式簡單但別搞錯
根據《個人計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》第10條,你的CFC營利所得這樣算:
CFC營利所得 = (當年盈餘 – 過去年度經稅局核定的虧損) × 直接持股比率 × 持有期間(天數/365)
舉例:假設你持有某CFC公司30%股份,112年全年持有,它當年賺1000萬新台幣,過去沒虧損,你的營利所得就是:
1000萬 × 30% × (365/365) = 300萬,得併入112年基本所得額。
申報時,你得在113年5月提交:
個人所得基本稅額申報表 (併入海外所得)
CFC相關資訊:包括個人及關係人結構圖、持股明細表、營利所得計算表。
北區國稅局特別提到,112年是首年,他們會用大數據比對,看誰該報卻沒報,11月還寄了輔導函,像案例中的甲君,漏報1100萬所得,被抓到後補繳130萬稅款加利息。
三、什麼情況不用報?兩大豁免條件
不是所有CFC都要報,有兩個豁免門檻:
❶ 實質營運:
CFC在當地有固定據點、員工,真正在做事,不是空殼公司。
❷ 盈餘低於700萬:
當年淨利不超過700萬新台幣。但注意,如果你的配偶或親屬也持有其他CFC,總盈餘加起來超700萬,還是得報。
我在銀行常幫客戶看海外架構,很多空殼公司就是為了避稅,現在這招不管用了。國稅局抓得很嚴,別試圖用舊思維來鑽漏洞。
四、北區國稅局怎麼查?大數據+輔導函
112年是CFC首年,北區國稅局火力全開:
資料分析:他們蒐集海外投資資訊,鎖定應報CFC的人,再跟113年5月的申報資料比對。
輔導函攻勢:113年11月寄信給漏報者,像甲君這樣,持有CFC股份卻沒填基本稅額申報表,被逮個正著。
成果顯著:已有多人補報,像甲君補繳130萬,還得加利息。
稅局現在不只查,還會先「提醒」。但別以為只是嚇唬,後面還有選案查核,抓到故意漏報可不是補繳就了事,可能還有罰款。
五、銀行老手小馨怎麼看
以我20年銀行經驗,這CFC制度是台灣稅制的大轉彎。以前海外所得只要不匯回台灣,就能遞延納稅,現在直接把「控制權」當基準,逼你透明化。我查了資料,台灣這套參考了OECD的反避稅標準,跟新加坡、美國的CFC規則有點像,但台灣更狠,連10%持股就得報,門檻低到嚇人。
對高資產客戶,這是警鐘。過去我在銀行看到很多人設立海外空殼公司,現在這些架構得重檢視。比如香港、新加坡雖不算傳統避稅天堂,但因稅率低於台灣,也被列為CFC目標。還有,稅局大數據很強,我見過客戶因CRS (共同申報準則) 被追查海外帳戶,CFC再加一層壓力,隱藏空間幾乎沒了。
對普通人,這也提醒你注意家族持股。像案例中甲君,配偶持股50%,自己9%,合計59%,遠超10%,漏報就被抓。這種「家戶總和」設計,真是防不勝防。
六、給夥伴的啟發:三招保平安
CFC新制不好惹,我的訂閱戶們記住這三招:
提早檢查持股:你、配偶、父母、兄弟,年底持股加起來超10%,就得報。別等到稅局找上門。
誠實申報:漏報被抓,利息加罰款划不來。稅局說,只要沒被檢舉或調查前補報補繳,能免罰,抓住這機會。
找專業幫手:CFC計算和申報超麻煩,結構圖、持股表一堆文件,找會計師或稅務律師省心又保險。
七、總結:CFC是財富透明的試金石
CFC制度上路,徹底改變海外投資的遊戲規則。北區國稅局新聞稿顯示用大數據和輔導函,告訴我們:112年漏報的,現在補還不晚,但再拖就危險了。網上資料顯示,2023年台灣CFC影響約10萬家海外公司,稅收預估多收數十億新台幣,這數字背後是稅局的決心。我的看法是:這不只是稅務問題,更是財富透明的試金石。
2025年的今天,全球反避稅趨勢越來越強,台灣跟進得毫不手軟。夥伴們,不管你是大戶還是小資,現在就檢視你的海外持股吧!留言告訴我你的計畫,我們一起把財稅風險踩在腳下!
如果您是第二代接班人,您父輩(第一代)做的海外布局恐不合時宜,為了避免偷雞不著蝕把米,請找您的會計師或洽詢承馨家族辦公室的合作會計師或稅務律師
資料來源:財政部北區國稅局 2025-02-17

(圖片來源:CANVA 授權圖庫 )

(圖片來源:經濟日報 )